当前位置: > 圣经导读 > 遍览圣经 > 新约巡航 > 使徒行传 >
  • 文章列表: 第一讲:概要 | 第二讲:直到地极 | 第三讲:五旬节 | 第四讲:早雨与耶路撒冷教会 | 第五讲:逼迫与复兴 | 第六讲:对外宣教 | 第七讲:向耶路撒冷报告 | 第八讲:保罗与巴拿巴 | 第九讲:耶路撒冷会议与保罗宣教 | 第十讲:保罗第三次行传 | 第十一讲:保罗在捆锁中的见 | 第十二讲:使徒行传启示录 | 12集视频合集 |
  • 《使徒行传》第七讲:向耶路撒冷报告

    作者 | 王敬之

    各位弟兄姐妹、各位主内的家人,安息日平安!感谢主,我们又在安息日一同来敬拜上帝!在开始聚会之前,我们继续为国内第二次出现的疫情献上祷告,也为今天的网上聚会献上祷告。

    ■ ■ ■ ■ 

     

    开始祷告

     
    天父,我们满心地感谢赞美主您的恩典,我们感谢您的大爱!主啊,我们在世上看到今天的灾难一件一件地增加,就知道你要来的日子近了。主啊,我们感谢您对我们的保守,虽然现在有许多地方不能在实体教会聚会,但是感谢主给我们开一条道路,让我们能够借助网络、借助微信的平台,与众弟兄姐妹一同敬拜主。主啊,在我们今天一同来学习主的话语时,恳求圣灵与我们同在。献上祷告,奉基督圣名。阿们!

     

     

    主题经文众人听见这话,就不言语了,只归荣耀与上帝,说:“这样看来,上帝也赐恩给外邦人,叫他们悔改得生命了。”——11:18

     

     
     

     

    昨天跟大家一起学习了《使徒行传》第八章到第十章。这三章的内容主要是门徒开始对外布道。耶路撒冷大逼迫之后,门徒就分散到各地。我们考查了第八章,主要是以腓利的工作为主;第九章是扫罗的转变;第十章是哥尼流—一个罗马的百夫长,他进一步得到亮光。今天沿着《使徒行传》的记述继续学习。彼得和哥尼流接触、给他们施洗这件事情,在当时可以说是一个重大的突破(给罗马人施洗、给百夫长施洗)。因此,彼得要把这件事情带到耶路撒冷,向弟兄姐妹去报告。
     
     
    在看第十一章之前,我们来查考一下在对外布道的过程中间,他们所接触到的人、他们传的信息、他们用的方式以及为什么要报告,报告的意义何在,这样的报告对于我们今天传福音有什么样的影响?有什么样的指导意义?

     

    1

    福音传向外邦

     

    请看第八章出现的这一位埃塞俄比亚(中文翻译是古实,地处非洲)人。你可能会问,怎么会有埃塞俄比亚的一个太监?他怎么会跑到以色列来?之前在学习《列王记》的时候,给大家介绍过当时有南方的示巴女王来到以色列,和所罗门生了一个儿子。示巴女王后来带这孩子回去的时候,传说所罗门王派遣人护送这位王子回去,犹太人就在埃塞俄比亚留下来。据说一直到1974年,这一个族系的最后的一位王才被废掉。因此才有了这个埃塞俄比亚的太监,能够读到《以赛亚书》,也能下到耶路撒冷过节,因为天下的犹太人都要来耶路撒冷过节。所以,这人还是在犹太人的范围之内,他是已有《圣书》,只是还不能进一步明白。
     
    他们了解旧约中对将来要来的弥赛亚的预言,但究竟实现在谁的身上,他们并不了解,所以腓利就给他讲清楚了。请看太监问的问题:8:34-35“太监对腓利说:'请问,先知说这话是指着谁?是指着自己呢?是指着别人呢?'腓利就开口从这经上起,对他传讲耶稣。”腓利就把《以赛亚书》五十三章所预言的(相信还有其他经文所预言的)耶稣,给他一一证明。这位太监心中大亮,有亮光照进来,心中的疑惑不解烟消云散,迎见大光。腓利虽然是在外地(耶路撒冷以外)传的福音,但是他传的对象还是有《圣书》基础的人。
     
    第九章,扫罗有《圣书》基础,那就更不用说了。但这个人非常特别,可以说是耶稣门徒的敌人,这是一个巨大的改变。如果说第八章是“有朋自远方来”,那么第九章就是“变敌为友”。教会在接纳这位曾经的逼迫者时,开始是迟疑的,但他们还是顺从了天使的指引,接待了他,称他为弟兄。而扫罗也在和教会的接触中,与教会成为一体,从他们这儿领受自己的使命。扫罗到了耶路撒冷,他传道的对象,《圣书》说他是9:29“奉主的名放胆传道,并与说希腊话的犹太人讲论辩驳。”他不单传给说希伯来语的犹太人,也传给说希腊话的犹太人。门徒这时主要还是以犹太人为传道对象,但福音已经跨越了耶路撒冷,走向外邦。
     
    到第十章情况就不一样了。从犹太希伯来文跨越到希腊文,是跨语言;第十章就要跨过文化、跨越种族。哥尼流是一个百夫长,他是意大利人,和以色列人没有关系,他属于希利尼人(外邦人),罗马帝国的人。让我们感兴趣的是,在天使指引彼得之前,哥尼流居然首先做了一些基础的工作。他做了什么工作呢?徒10:2“他是个虔诚人,他和全家都敬畏上帝,多多周济百姓,常常祷告上帝。”等于他已经做了布道的工作,现在进一步来收割。收割——洗礼,就由彼得来完成,这项工作,两者可以说是配合无间。两者本来没有什么关系,但是在天使的指引之下,这个外邦人他也在上帝的工作上有份,所以天使就把哥尼流和彼得拉到一起,彼得就为他们施洗。
     

    2

    同一位上帝

     
    这里还遇到一个问题。就是罗马人的上帝,(即哥尼流他所认识的上帝),与希伯来人、以色列人、彼得所认识的上帝,是同一位上帝。当然哥尼流的认识还没有那么深入,但是不影响他们所认识的是同样一位上帝。昨天谈到了哥尼流他受到一些影响,与犹太人有接触,所以有机会认识上帝。甚至《圣书》说:“他是个虔诚人,他和全家都敬畏上帝”。这是非常了不起的,一个外邦人来敬畏以色列人所认识的上帝。
     
    彼得再给他们讲述耶稣,证明耶稣就是救主,凡是信他名的人,都可以靠他的恩典得蒙赦罪、得拯救。而且他看到上帝确实不偏待人。没有什么以色列人的上帝和罗马人的上帝不是同一位上帝,以色列人的上帝和罗马人的上帝都是同一位上帝;以色列人的上帝和中国人的上帝也是同一位上帝。因为这世上只有一位上帝,并没有两位。人们对上帝的认识可能不完全相同,但是不影响这个世间就只有一位上帝。
     
    林前8:6 “然而我们只有一位上帝,就是父,万物都本于他,我们也归于他;并有一位主,就是耶稣基督,万物都是藉着他有的,我们也是藉着他有的。”甚至连撒但都知道,只有一位上帝。2:19“你信上帝只有一位,你信的不错;鬼魔也信,却是战惊。”
     

    3

    向耶路撒冷教会报告

     

    对于当时的教会来说,他们在跟随耶稣三年半的时间里,受到犹太人的打压。耶稣传道的时候,也就在以色列家寻找迷失的羔羊。现在让他们往普天下去,传福音给万民听,拥有这个思想、要真正迈出这一步,也不是说完全就预备好了。他们的思想一下子就达到一个很高的境界,能完全领受大使命的信息,所有的人一下子就把思想境界拔高了?还不是。
     
    因为对于当时的教会来说,这是个新鲜事物。圣灵居然可以一下就降给罗马人;给他们施洗,就有圣灵的恩赐降在他们身上;他们也像使徒们,一样地可以领受恩典、一样地领受圣灵说方言。而且彼得还特别见了一个异象,一连三次,上帝告诉他,人是没有什么分别的,只要是信主的人,都是一个大家庭,没有什么种族的分别。这在当时可以说是一个很大的突破。这件事情彼得觉得非同小可,于是他就来到耶路撒冷。
     
    十一章一开始就说:11:1-3“使徒和在犹太的众弟兄听说外邦人也领受了上帝的道。(他们很惊讶)及至彼得上了耶路撒冷,那些奉割礼的门徒和他争辩说'你进入未受割礼之人的家和他们一同吃饭了。'”意思是说你这么做是不合适的。彼得就开口把他所见异象的事情,如此这般地重述了一遍。第十一章重新讲述的这个过程和第十章讲述的过程完全一样。路加写这部书的时候,是在一个惜墨如金的年代,不像我们今天一个电子版的随便一抄就行了,也不浪费笔墨。当时你要重写这么一大段,除非是非常有必要,否则他不会写得那么详细。
     
    那为什么要把这一段写出来呢?大家还记得我们以前给大家讲过的“两次原则”:一件事情要出现两次。第一次,第十章的见证写下来,是彼得一个人见到的。这次彼得来到耶路撒冷,就所发生的外邦人领受了福音,也领受了圣灵的这一个见证,他一个人说是不行的,所以彼得带了几个人来?带来六个人,加彼得就是七个人,这就能形成坚定的一个见证,这件事情就成立了。
     
    我们在《启示录》中也看到七个教会、七印、七号,还有三位天使。以前给大家解释了之所以是三位天使,是因为其中有四位天使要握住四方的风,这样加起来就是七位,这七位天使一起来作见证,这一件事情就是记录在案的。所以彼得他带了六位弟兄,加他一共是七位,这就够了。
     
    《以西结书》第九章谈到有拿着墨盒的人来盖印,拿着兵器的人,也是七个(有些译本认为是七位天使)。9:1-2“他向我耳中大声喊叫说:'要使那监管这城的人手中各拿灭命的兵器前来。'忽然有六个人从朝北的上门而来,各人手拿杀人的兵器。内中有一人身穿细麻衣,腰间带着墨盒子。他们进来,站在铜祭坛旁。”这一共就是七个人,他们来执行审判。那七个人相互形成一个强大的、见证的一个团体。七大灾也是由七位天使来实行,把上帝的大怒倾降在地上。
     
    所以“七”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个数字。彼得他也是带了六个弟兄,加上他一共是七个人。他说:徒11:12“圣灵吩咐我和他们同去,不要疑惑。同着我去的,还有这六位弟兄,我们都进了那人的家。”你看,这可不是那么简单的一件事情,不仅是彼得一个人见到,另外还有六个人都知道这件事情。所以,彼得对耶路撒冷的弟兄们说:11:17“上帝既然给他们恩赐,像在我们信主耶稣基督的时候给了我们一样,我是谁,能拦阻上帝呢?”他说得入情入理啊,把这件事叙述一遍,然后把这道理再说一遍。上帝给了这个异象是告诉我们,他们和我们都是一样的,没有什么俗物,你不可以把上帝分别为圣的当成俗物。只要有上帝圣灵感动的人,领受上帝恩典的人,都是一家人,都在基督里。上帝开恩的、上帝接纳的人,我们有什么资格来拦阻呢?
     
    彼得说完这个话,接下来就是我们今天的主题经文:11:18“众人听见这话,就不言语了,只归荣耀与上帝,说:'这样看来,上帝也赐恩给外邦人,叫他们悔改得生命了。'”所以彼得这一次所作的汇报,对于整个犹太教会,对当时耶路撒冷的教会,是一个心灵上的一次巨大冲击,可以说这就是一个新的里程碑。外邦人也能够得到上帝的恩典,叫他们悔改,得到永生的恩赐。从我们今天来看觉得不可思议,这么明显的《圣书》教训,当时为什么会做不到?可当时就是这么一个情况。
     

    4

    带给我们的启示

     

    这一章写到这,它对我们有一些什么样的启示呢?下面就花一点时间,来谈谈我们在传福音的过程中所出现的现象、传福音的模式以及它对于我们今天的启示。
     
    1传福音无固定模式
    首先要提的第一个问题,就是我们对外传福音,有没有固定不变的一个模式,那个模式就是唯一的一个模式?比方说我在美国的时候,有一段时间流行马可·芬尼(Mark Finley),有一段时间就流行道格·巴契勒(Doug Batchelor)。是不是就他们这个模式非常有效,他们也是上帝所使用的忠心仆人,但是不是就只有这一个模式?所有人都必须学他这个模式?
     
    从《使徒行传》八、九、十这三章的内容来看,是讲到一个一个的个体,而这三个个体接受耶稣的模式和方法,是完全不一样的。太监是一个模式,他读《圣书》遇到了问题;而扫罗是另外一个模式,天使直接告诉他:兄弟,你走错了,该回头了,上帝特别拣选你,给你一个特别的使命;哥尼流又是通过天使引导,让他把彼得请来,让彼得来开导他。所以这三个个体,他们的悔改,他们加入教会的模式是不一样的。也就是说在传福音方面,我们没有固定的唯一模式。
     
    这里面也体现了一个原则,就是我们要因人而异。福音的真理、主耶稣基督他为我们受难、第三天复活升天、如今在天上为我们作中保,这一些客观的真理是一样的。但是如何把这些真理传给不同的个体,却因每一个人的经历不一样,在传福音的方式上也会有所不同。给我们的启发是,在自己所接触的范围内,对不同的人要用不同的方式、不同的方法。虽然所讲述的福音中心都是一样的,但是切入点可能会有所不同。
     
    2用历史文化传福音
    第二点,请注意太监和扫罗他们俩有共同性。共同在什么地方呢?他们都是读《圣书》的,都有一个犹太文化的背景,所以直接从《圣书》来解释,对他们来说就可以了。而对于哥尼流,他《圣书》的背景会差一些,他需要有更多不同的方法来引导他,所以彼得用了不同的方式引导他。
     
    这一点带给我们一个启发,就是我们特别是身在国内,虽然说有南方、北方之分,但是我们都说中国话,都有共同的历史文化这样的背景。当我们向国内的同胞们传福音的时候,运用同样的历史文化和语言。作为方式之一,应当是值得我们去探讨的。
     
    本平台最近推出了《道的传人》系列纪录片。以前有一首歌说,中国人是“龙的传人”。你去看中国人的经典的话,从来没有“龙的传人”一说。中国人的经典一直是以传道优先,老师都是传道、授业、解惑。师者,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。从尧舜一直到孟子,这中间都是以传道为己任。包括中国文字,有一句话叫“文以载道”。文章是用来干什么的?是用来传道的。中国人的人生要知书达理,他要去明白一个道理。要知什么呢?要知道、信道、行道、传道、弘道、殉道。所以,“道”是我们文化的核心,中国人应当成为“道的传人”。我们应当把自己的民族历史、文化、语言所承载的道,建立友好的桥梁,把人引向耶稣。这样的一个方法,应该成为我们今天可以广泛采取、广泛推广的传福音的方法。
     
    与此同时,你会遇到一个问题,其实这个方法并不是那么容易被教会接受。曾经在中国有一位美国传教士,他中文讲的相当好,一提起他是鼎鼎大名。但是当我们用中国的文字、中国的历史文化去向中国人作见证的时候,这一位大布道家是非常反对,他利用他的影响力抵制、反对。(犹如彼得刚刚上耶路撒冷,那些奉割礼的门徒就跟他争辩一样。)中国教会早期有一位我们教会的医生,他写了关于用甲骨文来传福音的方法,这本书在外国来中国的传教士中人手一本。但是在基督复临安息日会,由于有这位大布道家(美国人)的抵制,也影响到教会对这个方法的抵制。后来也是上帝的带领,我有机会参与这份工作,进一步地从中国的古今来证明和《圣书》的关系。这些材料经由林大卫牧师一一过目之后,确认确实是如此,所以这个观点才慢慢地开始改变。
     
    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,觉得犹太人把福音传给外邦人,不是天经地义的事儿吗?作为我们来讲,用中国的历史文化来见证上帝,不是天经地义的事吗!但是,就在今天的现实中,我们教会还是有许多人觉得,你传福音,干嘛要去谈中国的历史文化?这是一个异教之国等等。持这样观念的人,还显得特别的有道理,用一个词来描述,就是义正言辞。
     
    去年早些时候,我受一个教会的邀请,给大家作了一个见证。他们要求讲见证,我觉得我个人见证倒没有什么好讲的。我就作了一个见证,就是上帝的爱,上帝指引中国的历史见证。讲述了上帝的亮光是如何在古代一直传扬,在中国为上帝作美好的见证。有一位教友非常地抵制,还非常的义正言辞。所以说传福音,人的心胸需要去解放,思想解放了,传福音的效果才有可能解放。
     
    《使徒行传》第十一章写到这里,我们今天这些外邦人看来,怎么可能教会居然还不接受外邦人,还真有争辩这样的事情。也许若干年之后,回过头来看我们今天用中国的历史文化、传统来构建桥梁这件事情,看上去那么天经地义,怎么可能会遭到教会抵制呢?还真有不少人抵制。相信在我们的周围,甚至你本人,都可能有抵制的态度,所以我们要学习。
     
    彼得陈述了他所经历的,他又带着六个见证人,七个人一同作见证,说明这件事情是记录在案,是真实可信的。他把这件事情讲出来以后,这些奉割礼的门徒一开始跟他争辩,结果怎样呢?11:18“众人听见这话,就不言语了,只归荣耀与上帝。”
     
    我们今天也藉着像纪录片《道的传人》(点击链接收看)或其它的一些书籍,如《当国学遇到神学》(曾名《圣书与中国古代经典》),经过20年之后作了一些修订,改写了其中的一部分,丰富了其中的一些内容,以新的书名再次和读者见面,把这些证据摆在大家的面前。还有一本《相印成趣·佛法与福音对观》一书。把与真理相关的证据摆在大家的面前,希望众人听见、看见,就不言语了,不再抵制了,只归荣耀与上帝。(如欲订购上述两本书,请点击这里
     
    这些年,在我个人传福音的过程中遇到的那些反对者,都是对中国文化可以说是一无所知的人,他们只是说中国话,但是对历史文化所知道的,少的可怜。但越是没有中国历史文化背景的人,他反对的态度越是坚定,真是无知者无畏啊!他们看不到上帝的恩典,不仅是给犹太人,所有住在地上的人都是上帝的臣民;上帝的恩典,会用不同的方法来带领他们。当我们把这些证据拿出来的时候,我们应当更加地感恩,而不是一味地拒绝。事实上,对于那些拒绝的人来说并没有真正领受基督,因为从来没有一个思维狭隘的人,是真正领受了基督的。
     
    耶稣传道,在当年就冲破犹太人的狭隘观念。向撒玛利亚妇人讨水喝;去到腓尼基,专门走那么远,就是为了去遇见那位妇人,要打破门徒那种狭隘的思想;耶稣又在安息日作了十次的变革,在安息日治病、行神迹,打破当时这些狭隘的束缚。而那些受狭隘思想束缚的人,最终把耶稣杀掉。所以,一个有狭隘心怀的人,没有耶稣在他们心中,因为耶稣不仅是全地的主,更是全宇宙的主。一个真正以耶稣基督的心为心的人,怎么可能那么偏狭呢!
     
    彼得的报告记载了早期的教会,他们既听见上帝所行的事情,看见彼得和门徒所作的见证,就不言语,不再争辩了。第二节是跟他争辩,可是到第十八节听完了他们的诉说之后,就归荣耀给上帝,不再言语。而且徒11:18“说:'这样看来,上帝也赐恩给外邦人,叫他们悔改得生命了。'”
     
    当我们把历史中上帝在中国的见证,把他的爱展现出来在世人面前的时候,让我们也不再言语了。而是归荣耀给上帝,说:这样看来,上帝的爱,从来就没有离开中华大地。我们就有一个更好的、站在一个更有利的位置,来看待上帝的爱是何等的长阔高深。
     
    我们用中国的历史文化、文字等等传统来构建福音的桥梁,不是为了高抬文化,而是因为中国人受这种文化影响至深,是一个更能够让人接受、更能让人感同身受、能够同化的一个过程。如此福音的桥梁,能够让人走得更加自然、更加入心。一开口洋腔洋调,然后诉说一些自己都不太明白的神学词语,这样去传福音会有什么效果吗?还是我们说老百姓都能够懂的语言,把要传讲的福音用他们能明白的语言传讲出去呢?在四福音书中记载耶稣所讲的比喻、他讲的故事,他没有讲那么生硬的神学术语和大道理,都是用老百姓能够听得懂的比喻、比方来传讲,用他们心中流行的文化来传讲。
     
    有人说用文化难道不会引起误解吗?即便是有被误解的风险,也不影响耶稣用当时流行的方式来讲述圣书的真理。《路加福音》第十六章“财主和拉撒路”的故事不就是一例吗?这个故事今天有多少人在扭曲,用这个故事来说有阴间的存在,有灵魂的不朽,耶稣难道不知道这个故事会被人扭曲吗?但是不影响他要用犹太人当时流行的什么“亚伯拉罕之怀”等等,不影响用他们的文化、概念中的事情来讲述他要阐释的道理。
     
    我们今天看《使徒行传》第十一章,会看到彼得报告的过程,是一个拓展人胸怀的过程,是拓展人见识的过程,是拓展当时耶路撒冷这些门徒对上帝恩典进一步认识的过程。
     
    我们今天也是如此。在一个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氛围的背景之下,我们应当怎样利用好这样的一个氛围来传扬福音,这是我们自己要不断扩展的一个新的角度,愿主帮助我们。
     

    结束祷告

     
    天父上帝,我们满心地感谢赞美主。主啊,我们今天看到早期的教会他们是怎样看到主的恩典,看到主救恩的范围不仅仅只是犹太人,而且也有外邦人。他们的心胸被拓展,他们抱着更加坚定的信心,来接受主您带他们所要行走的更大的福音范围。愿同样的心胸、同样的能力、同样的眼界,也赐给我们今天的众弟兄姐妹,让我们也不断地拓展我们的心胸、眼界,为末后的福音作美好的见证。我们献上祷告,奉主耶稣基督圣名。阿们!

     

    思考题:

    从哥尼流蒙拣选上,我们可以领悟到什么?
    答:林前8:6 “然而我们只有一位上帝,就是父,万物都本于他,我们也归于他;并有一位主,就是耶稣基督,万物都是藉着他有的,我们也是藉着他有的。”外邦人也是上帝所爱的,我们和外邦人有着同一位上帝。
    彼得为何带着6个人去耶路撒冷作见证?
    答:彼得带来六个人,就是七个人,这能形成坚定的一个见证。我们在《启示录》中也看到七个教会、七印、七号,这里都是七。
    传福音有无固定模式?
    答:从《使徒行传》八、九、十这三章的内容来看,是讲到一个一个的个体,而这三个个体接受耶稣的模式和方法,是完全不一样的。这就体现了一个原则,我们传福音要因人而异。
    针对华人,您认为什么方法传福音比较有效?
    答:我们可以用中国的历史文化、文字等等传统来构建福音的桥梁,不是为了高抬文化,而是因为中国人受这种文化影响至深,这是一个更能够让人接受、更能让人感同身受、能够同化的方法。如此福音的桥梁,能够让人走得更加自然、更加入心。

    最近热文

    新约圣书巡航,每周更新

     

    靠信心互相支撑,借见证互相鼓励,等你来关注!

     

    凡我所行的,都是为福音的缘故,为要与人同得这福音的好处。

    哥林多前书9:23

     

     
     
     
    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