何为“福音”
- 林牧师文集
- 2025-01-05 22:27
何为“福音”
启示录14:6论一位飞在空中的天使“有永远的福音要传给住在地上的人,就是各国、各族、各方、各民;他大声说:‘应当敬畏上帝,将荣耀归给他,因为他施行审判的时候已经到了。应当敬拜那创造天地海和众水泉源的。’”这永远的福音宣布,上帝施行审判的时候已经到了。这是由一位飞在空中的天使大声宣扬的。上帝不能用比这更动人的情景来突出他福音的重要。这福音的中心命题,是上帝施行审判的时候。
我们通常想,福音涉及上帝赦罪之恩和慈父之爱。如今仔细想一想,慈爱与恩典确是上帝审判的根本内涵。况且,人讲论福音的常用词,如“认罪”、“赦罪”、“称义”、“中保”等,都是法庭用词。倘若没有审判,基督就不需要舍命来赎我们的罪,做我们的中保。人们所讲,要在上帝面前称义的话,就毫无意义。启12:10说:“我上帝的救恩、能力、国度、并他基督的权柄,现在都来到了;因为那在我们上帝面前昼夜控告我们弟兄的,已经被摔下去了!”这又是个法庭上的场合;有个原告撒但出现。他是“控告我们弟兄的”。
copyright fuyinchina
约一2:1论我们的辩护律师说:“在父那里我们有一位中保,就是那义者耶稣基督;他为我们的罪作了挽回祭。”他既是我们的律师,又是我们的替身。
审判全地的上帝,亲自为我们提供基督作我们的赎罪祭,同时做我们的中保,在审判台前用他的宝血为我们代求。在约3:16他作总结说:“上帝爱世人,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,叫一切信他的,不至灭亡,反得永生。”上帝将他的独生子赐给我们,来应付审判,这我们现在明白了,确是永远的福音的中心。 本文来自福音中国
使徒保罗初次向雅典人讲道时,就讲审判的福音,说:“他(上帝)已经定了日子,要借着他所设立的人按公义审判天下;并且叫他从死里复活,给万人作可信的凭据。”(徒17:31)
保罗初次向巡抚腓力斯讲道,也是讲审判的福音,他“讲论公义、节制和将来的审判,腓力斯甚觉恐惧。”(徒24:25)
逐步进展的主题
审判的主题,依时间而进展。创世纪18:25称上帝为“审判全地的主”。撒上2:10说:“耶和华必审判地极的人。”保罗说:“就在上帝借耶稣基督审判人隐秘事的日子,照着我的福音所言。”(罗2:16)
现代好,好消息
徒17:31说明:上帝已为审判“定了日子”。 copyright fuyinchina
日子一到,启14:7宣布:“他(上帝)审判的时候已经到了。”彼前4:17说:“时候到了,审判要从上帝的家起首,……先从我们起首。”
现在我们确知,上帝为审判所定的日子已到,审判已从我们起首。我们先前看明,赎罪日就是审判日,而且所定的日子在但8:14那2300日的终点。这异象在但以理时代被封闭,为了在末时开启,并向全世界宣布“上帝审判的时候已经到了”。19世纪初,欧洲至少有43本研究2300日的书出版。其中26本宣称,2300日的终点为1843、1844、或1847年。 现代人的新知识
每个基督徒受审两次
太18:35说:凡有名录在生命册上的人,都必受审两次。“你们各人,若不从心里饶恕你的弟兄,我天父也要这样待你们了。”凡不体会并向人表现上帝慈悲心怀的人,将要受到那恶仆人所受的处分。 内容来自fuyinchina
在路10:20耶稣对门徒说:“要因你们的名记录在天上欢喜。”这是首次审判的结果──罪人悔改,信主,受洗,并称耶稣为主。耶稣又说:“凡称呼我主啊,主啊的人,不能都进天国,唯独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,才能进去。”(太7:21)凡有名字录在生命册上的人,将要经第二次,也就是最后审判。太18:23-35所记恶仆人的故事,说明这点。他欠的债,起先得以豁免。第二次审判,判决原债追回清算。耶稣在启3:5说:“凡得胜的,必这样穿白衣;我也必不从生命册上涂抹他的名;且要在我父面前和我父众使者面前,认他的名。”反之,失败者的名,必被涂抹。 本文来自福音中国
福音里的好消息
现代好,好消息
指望信而受洗就必得救者,一听说要得胜,就感到不安,深怕不能得救;这样看来,福音里的好消息在哪里?如上所述,审判是基督福音的基础;从头到尾,对凡投靠主的人,主掌握着他们的命运。“父不审判什么人,乃将审判的事全交与子。”(约5:22)当耶稣清点生命册,审理每人案情时,他对每个得胜者十分熟悉,因在斗争中,主是和他们密切配合的。但那些留恋罪恶的失败者,与主生疏,主也与之疏远,对他们说:“我不认识你们!”得胜的秘诀,在于认识耶稣。 copyright fuyinchina
福音里的好消息是,耶稣既是你的替身,又是你的辩护律师。律师必须与他的委托人保持密切联系。你必须把自己的事全交给基督;你若不是百分之百献身,就根本与他无关。他已讲过多次:你必须尽心,尽性,尽意爱主你的上帝,否则你根本不属他;全然献身的人必获得全能上帝所赐的能力来做得胜者。
现代人的新知识
本文由【现代真理网站】首发,转载须告知。
本文链接